分类
栏目
今年五月笔者在国会山浸信会(CHBC)参加了四天的周末研讨会(Weekender Conferences),对于国会山浸信会以及周末研讨会的概况已有不少报道,就不再赘述了。在此简单分享个人的一些印象和思考。
国会山浸信会给我的第一个深刻印象是“强大的同工团队”。在大会期间,国会山浸信会的同工们轮流登场分享不同的主题信息,参会者也有很多机会和这些同工近距离地探讨。通过他们的分享和与他们的交谈,我能很快察觉到这些同工的神学装备、口才、牧会的智慧和经验以及流露出来的生命品格都具有相当深厚的功力。甚至连那几位看起来非常年轻的同工,听他们分享和回答问题,都有章有法,从容不迫,颇具良才猛将的风范。在一间教会里集中了这么多优秀的同工,这是在我过去十年的教会服事经历里面,从未见过的。
在大会这几天里,在听信息和反思过去的教会服事的同时,我也问自己一个问题:为什么在国会山浸信会如此集中出现这么多优秀的同工?在大会最后一天,我觉得我找到了答案。这个答案就是: 无处不在的门徒训练文化。在和CHBC的一位同工分享这一收获的时候,我的这一认识也得到了他的认同。而推动这种教会门徒训练文化的就是CHBC的主任牧师狄马可。
狄马可认为作为牧者有两大责任:其一是讲道;其二是门徒训练,培育未来的教会领袖。所有的牧者都讲道,但鲜有牧者会积极主动地、亲历亲为地进行门徒训练。原因有二:一是害怕和门徒走得太近,失去权威,而不敢敞开自己;二是害怕门徒成长起来,对自己的服事地位造成威胁。除了这两点以外,我想还有一点就是,很多牧者不知道如何作门徒训练。在我过去浅薄的理解里面,我以为门徒训练就是一套课程,一对一的,比较程式化的展开。但在这次周末研讨会,我听到的和感受到的门徒训练更是一种文化,是一种融入到生命血脉里的直觉反应。就如同圣经说“无论得时不得时务要传道一样”,门徒训练的文化是在潜意识里面寻找一切可能去培育和造就我们的弟兄在主里面长进,进到更成熟、更渴慕、更委身、更完全的地步。
看过武侠小说的人都知道什么叫“无招胜有招”,当功夫不再被限定于固定的招式,随意比划出来的都是大招。如果说门徒训练起源于“师傅”心中那种对于“门徒”长进的渴望,那么这种渴望的实现是可以有无限多途径的。狄马可说,他会在去超市买菜的时候,叫上一个弟兄,和他聊天。他出去参会作讲员的时候会带上一个弟兄,一路交谈。他也常常把弟兄邀请过来,围着教会一圈一圈漫步倾谈。他会在周六晚上叫上几个弟兄到他办公室,听他把第二天的讲章读一遍,让他们提建议。他说,他并不期待能从这些弟兄们中间能听到多么好的建议,但通过这种方式他可以让这几位弟兄去思考这篇讲章的经文和信息。
在所有这些方式里面,我觉得最非常规但很有效的一种门徒训练是他们做的Service Review,就是在主日结束之后,所有参与同工一起逐项讨论主日的服事项目,彼此鼓励,也彼此提建议。可能我们一般不把这当作门徒训练,但实际上这就是一种门徒训练,并且这对于CHBC同工的造就非常大。当你知道这周主日服事以后,你带领的敬拜,你的讲道,你的祷告会在同工们中间评估分享的时候,你的预备是会不一样的。当你知道在主日你要当众点评其他人的服事,如果不能预备一两句颇具见地的评价,那是会相当煞风景的,这逼迫你用心去观察他人的服事。当你不断听到别人对你服事的回馈,可能是鼓励,可能是中肯的建议,这样一周一周,一年一年下来,你的服事是肯定会长进的。我相信这是CHBC的同工团队造就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虽然它的直接的目的是提升主日的服事质量,但无形之中每个参与服事的同工都在这个过程中受造就、得提高。在这一点上,狄马可牧师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作为主任牧师他能把自己放在同工们的面前接受同工们的评价,培育了这样一种同工们之间彼此勉励提醒,共同长进的文化。在我们参加的那个主日的Service Review,其中一项是评当天晚堂的讲道。讲员是约拿单,说实话,那晚的讲道非常精彩,我反复回顾,从解经、宣讲和应用各方面来看,我都感觉不到有什么需要建议的。但有一位CHBC的实习生说,今天来听道的有很多从别的国家来的,约拿单在讲道的时候把手插在裤兜里,这在一些国家的文化里是一种傲慢的表现。他的发言得到了几位来自其他国家的参会者的支持,结果约拿单虚心地接受了这条建议。
在同工们中间,我感受狄马可的身份更像是中国文化里比较传统的“师傅”形象,道行极深,深受敬重,话语和意见非常直接,极具分量,塑造力很强。在Service Review环节里面,教会的实习生也允许发言,但狄马可强调实习生点评只许说一句话。轮到一位印度小弟兄的时候,他上来就说,关于这项服事,我有三点想说。狄马可立马打住,“不,请只说一点。”他的风格不是那种绵软的宽厚,而是坚决而直接。他想要的是训练实习生用最简练的话说出最重要的信息,对于这些他想要达成的目标,狄马可绝不嘴软。当然,他的直接是建立在彼此的信任之上,熟悉他的人不会因此在情感上受伤。但因为狄马可的言语直接,同工会决定不由他主持会友大会,免得他在回答会友提问的时候带来不必要的误会。在这一点上,同工们是非常智慧的,他们知道牧者的弱点并让他规避,而狄马可也显然乐于接受这一建议。
另外一种融入到CHBC门徒训练的是他们的午餐文化,在同工们之间、普通会友之间定期约午餐见面吃饭是一种普遍现象。有一位同工告诉我,他和教会的另一位长老每周一次吃午餐已经有十多年了。CHBC对于实习生的要求是每周约两位会友吃午餐,并且还有一次是和自己的导师(教会指派的带领同工)一起吃午餐。在CHBC,很多的分享、勉励、祷告,甚至是共同读书和查经就是在午餐桌上完成的。我并没有详细调查,但我相信在CHBC会众之间通过这种方式建立起来的属灵友谊是比较普遍的。参会期间接待我的一位教会执事告诉我说,在CHBC一位会友进入教会一段时间却还没有经常见面的属灵朋友,这种情况是非常少见的。不要小看这每周一顿午餐和每周一同吃饭的弟兄,这种在主里面建立起来的生命的信任、敞开的分享和彼此的勉励代祷功效是巨大的。我相信绝大多数的信徒绝大多数的难处都可以在这种属灵友谊里面得到解决,因为他们彼此之间的倾听和关注带来安慰,他们一同对神的仰望带来属灵的智慧和盼望。
教会的新同工也是通过这种开放自由的门徒训练方式培育的。首先,全职同工观察有潜质的会友,然后建立个人性的关系,或一起吃饭、读书或查经,逐渐带领他成长。新进入同工会的成员会有一位老同工带领他(基本上每周一次),用两三个月的时间回顾过去教会所做的重大决定,如果有需要的话,也会陪同他阅读一些神学书籍。这样可以比较顺利地让新同工融入并了解同工会。教会同工之间存在张力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在CHBC想必也不能幸免,但一位同工的分享让我非常感叹,他说他会特意地邀请在同工会里和他意见不同的同工一起吃饭,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和信任。从这里我看到这位同工属灵的智慧和成熟,我想这也是教会的门徒训练文化所孕育出来的吧。关于同工之间的张力,我想多说一点,就是CHBC虽然极其注重自身的建造,但她并不封闭。相反,教会有很多对外的服事,比如教会不断差派传道人和会众出去植堂,每年三次主办九标志大会,邀请外教会的牧者来观摩、交流。当教会有很多的对外的服事和关注的时候,我相信内部的张力会减小很多。
最后我想说一下CHBC的讲道,狄马可视讲道为牧者的第一呼召,对于讲道的重视自然不在话下。CHBC讲台服事的特别之处有两点。第一是主任牧师开放讲台,给其他同工讲道的机会。在北美的教会,讲台基本上是由主任牧师垄断的。一般来说,主任牧师以外的传道人一年最多有一两次主日讲道的机会。但狄马可基本上是和其他全职传道人分享讲台,在他看来,分享主日讲台是造就同工的绝佳机会。事实上也是如此,在诸般的教会服事里面,没有任何一项服事高过讲道对传道人的操练。而且,分享主日讲台对狄马可来说还有另一层意义,就是教导会众不看重讲道的人,而看重宣讲的话语。CHBC讲台服事的第二个特点是讲道经文按固定的顺序在新旧约不同的文体之间调换,比如说这四次讲新约福音书,下五次就讲旧约历史书,再下五次讲新约书信,接下来又是旧约先知书,等等。这样的安排一方面是要向会众宣讲整本的圣经,另一方面也是迫使讲员自己不再只挑选自己喜欢或熟悉的书卷来宣讲,让神全备的话语而不是讲员个人的喜好来主导讲台。每个讲道系列由一位讲员完成,一次大概四五讲。这样的好处是每个传道人在岁末年初很好自己规划讲道信息,而且由一位讲员完成的系列讲道远比几位讲员轮番上阵传讲的信息更具整体性和影响力。
在CHBC的主日崇拜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元素,就是在宣讲话语之前和之后教会都刻意地安排了一分钟的集体静默,之前的静默是预备心灵接受话语,之后的静默是用心存记话语。从这个小小的环节可以看到教会用尽心力在一切细微之处提升服事的质量。正如我在CHBC其他很多的服事中所看到的,这体现了这间教会一种在基督里追求卓越的精神,在一切的服事上,因着基督的缘故,我要用尽心力做到更好。我想地上每一间主的教会,因着地域、文化、处境的不同,或许CHBC的许多做法我们不能套用,但我相信主喜悦他的教会用心竭力地在每一样服事上做得更好。愿普天下主的教会都有这样的心志一同兴旺主的福音和教会,阿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