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體
书评
书评
归正敬拜的八个标志

约拿单·吉布森(Jonathan Gibson)与 马克·厄恩吉(Mark Earngey)合著《归正敬拜》(Reformation Worship: Liturgies from the Past for the Present),新成长出版社(New Growth Press)2018 年出版,736 页

这本由约拿单·吉布森(Jonathan Gibson)和马克·厄恩吉(Mark Earngey)共同编著的《归正敬拜》是一部杰作,这部著作汇集了 16 和 17 世纪的礼仪,供 21 世纪的基督徒和牧师参考。

本书开篇的三章由吉布森、厄恩吉和辛克莱·傅格森共同撰写,他们定义了敬拜的意义,阐述了宗教改革时期新教礼仪的发展,并提出了归正敬拜的几个关键标志。其余部分则由不同的改教家和清教徒的原始礼仪组成,并对每个礼仪进行了有益的介绍。

读者可以从这些礼仪中汲取无数功课。以下是一些突显宗教改革时期敬拜要义的礼仪要点。

一、讲道的中心地位

这些敬拜礼仪始终将宣讲上帝的话语置于核心位置(30-31,56-57 页),这一点毫不令人意外。

上帝的话语塑造祂的子民和教会。厄恩吉在导言中写道:“讲道是礼仪的中心,因为上帝的话语是崇拜者得享永生的关键”(32 页)。改教家们对上帝话语的重视也体现在路德对宗教改革的谦逊总结中:“我所做的不过是祈祷和传道,上帝的话语成就了一切。”[1] 改教家们不仅将讲道作为主日上午崇拜的中心,还在主日晚上以及周间进行多次布道(比如茨温利在周日以外每天讲道两次,216 页)。

一些改教家遵循教会日历/传统,但大多数人采用逐章讲解圣经(lectio continua)的方式进行讲道(32 页)。有些教会在周日讲道三次:清晨一次,主日上午一次(主日礼拜),晚上再进行一次(108 页)。

这些礼仪还提供了讲道艺术的指引,例如我们在“丹麦教会秩序”(Danish Church Order)中读到:“讲道时间不应超过一小时,也不应过于放纵情绪。他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劝诫,使人能理解……不应点名批评任何人……只应泛泛地谴责恶行”(262-63 页)。

这些礼仪很好地提醒我们,神的话语必须在今天所有基督教教会中占据中心地位。

二、敬畏

钟马田(Martyn Lloyd-Jones)曾解释过他为何不以“早上好,欢迎大家”来开启主日早上的敬拜。他表示,如果是欢迎客人来到自己的家中,他会这么说;但他是在欢迎会众来到上帝的面前,而自己只不过是一个仆人。[2]

当然,在来到上帝面前敬拜时,人们应当既感到喜悦、温暖、宽恕与和平,也应充满敬畏与庄重(xx)。

这些礼仪传达了对上帝的爱与对其圣洁的深刻意识,捕捉了如《传道书》5:2 等经文的意境:“你在神面前不可冒失开口,也不可心急发言,因为神在天上,你在地下,所以你的言语要寡少。

《约伯记》40:3-5 则说:

于是,约伯回答耶和华说:

我是卑贱的!我用什么回答你呢?

只好用手捂口。

我说了一次,再不回答;

说了两次,就不再说。

当人们在圣经中经历上帝的存在时,常会因其荣耀的重量和重要性而俯伏于地。我们在塑造我们的敬拜仪式时,应当效法这种敬畏之心。

三、实质

任何阅读这些礼仪文件的人都会发现,改教家们并没有回避敬拜的实质(65 页)。他们在敬拜仪式中为祷告、读经、信条、唱诗、主餐和讲道等安排了充足的时间,显然改教家们的目标并非仅仅提供简单的教导,而是为会众呈上一顿丰盛的灵性盛宴。

我曾经与一位拜访我们教会的人交谈过。当我问他如何看待我们的敬拜时,他的回答是:“很好。很快,而且很感动。”我想知道他是否会对当天晚些时候打算看的比赛也是同样的感受。

人们的注意力或许有限,我并非建议我们要拖长敬拜以至使人疲惫,但是否我们应为在敬拜中缺乏对上帝的渴慕而悔改?正如保罗所言,他为基督舍弃一切,以认识基督为至宝(腓 3:7-8);《诗篇》作者也发出同样的渴慕,“我的心渴想神,就是永生神”(诗 42:2)。

或许我们太过习惯舒适,而非挣扎着延长自己的注意力,以便更多地体会神的荣耀。我们必须问自己这样的问题:当保罗或大卫在我们主日敬拜结束时,他们会不会问道:“就只有这些吗?”

四、简单

强调实质并不意味着复杂。改教家们一再强调敬拜礼仪的简单性(49、78、217、280)。

诚然,有些人偏离了这一原则,特别是《公祷书》(Book of Common Prayer)要求了一些繁复的仪式(一系列令人眼花缭乱的站立、跪拜和发言),但大多数改教家希望敬拜礼仪能保持简单明了。这意味着使用通俗语言来讲道和祷告,以便使会众能够理解和受教,同时保持礼仪结构的清晰和逻辑性,便于会众跟随和理解。

我们应向改教家们学习,使敬拜既有实质又简单易行。正如 C.S.路易斯所言:“完美的敬拜是我们几乎不会注意到的;我们的关注将集中在上帝身上”(73 页)。

五、符合圣经

改教家致力于将敬拜的每个方面都建立在圣经的基础之上(49 页)。这样的做法就是规范性(限定性)原则,即我们根据上帝的话语来塑造敬拜,按照上帝的旨意敬拜祂。[3]

唱诗反映了圣经(弗 5:19),讲道反映了圣经(徒 2:42,6:2;提后 4:2),一起祷告和认罪反映了圣经(雅 5:16),为政府统治者和世界大事祷告反映了圣经(提前 2:1-4)。

约翰·加尔文(John Calvin)在他的牧祷祈求中体现了对合乎圣经敬拜的热忱。尽管似乎并未强制要求基督徒使用“主祷文”(新约圣经的其他部分并未表明严格遵守主祷文),但加尔文仍然以主祷文为蓝本撰写了牧祷祈求。

当我们敬拜上帝时,至关重要的是,我们应按上帝完美的智慧来敬拜祂。改教家们孜孜不倦(尽管并不一定完美无缺)地追求做到这一点,我们也应当如此。

六、自由

多位改教家在解释敬拜礼仪时提到基督徒的自由(36,45-46 页)。马丁·路德尤其强调其他教会在具体落实其礼仪中的圣经原则时应有自由(78 页)。

每次敬拜都应包含圣经原则,但除此之外,我们不应该在歌曲数量、敬拜/讲道/祷告时长、使用的信条,以及唱什么诗歌(前提是它们表达了正确的神学观点)等方面束缚人们的良心。

七、历史根源

改教家们竭力证明,宗教改革所恢复的教义并非新创,而是源自使徒和早期教父所传递的一次性、永不改变的基督信仰(33、61-64 页)。他们还希望表明,他们是站在历代忠诚信徒的肩膀上前行的。

其中一个方式是通过信条传递信仰教义的连续性。《使徒信经》和《尼西亚信经》常在敬拜中诵读,以简洁、容易记忆的方式向教会传授坚实的教义,同时也帮助会众了解他们在教会历史中的位置。

当保罗写道“我当日所领受又传给你们的”(林前 15:3)时,他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同样,保罗还告诉帖撒罗尼迦人要持守他和他的同工所教导的传统(帖后 2:15)。

我们今天所处的文化强调当下的相关性,新的就是最好的。然而,我与许多人交谈过——尤其是学生,他们表达了对接触更持久事物的渴望。集体诵读信条和教义告白是一种极好的方式。既能教导正确的教义,使我们谦卑地认识自己在历史中的位置;也能让我们看到,从耶稣基督第一次降临到 21 世纪的新教正统信仰传承从未中断。

八、参与

最后,这些敬拜礼仪强调会众的积极参与(xvii,38 页)。很明显,会众并非仅仅是被动的旁观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正如我们已经提到的,敬拜礼仪采用通俗的语言,内容简明,便于会众跟随。此外,还包括集体诵读信条和圣经、集体祷告(如主祷文)、彼此对说和会众合唱。

保罗说,信徒应当“用诗章、颂词、灵歌彼此对说,口唱心和地赞美主”(弗 5:19)。这与许多敬拜仪式形成了鲜明对比:会众在黑暗中只是旁观者,仰视舞台或屏幕上被照亮的表演者。许多敬拜仪式让会众难以参与,导致敬拜变得更像一场音乐会。这种情况类似于中世纪天主教使用拉丁文举行的弥撒,并禁止教徒参加主餐,理由是平信徒可能会带来腐化或误解,因此只有“专业人士”才能参与,而信徒只能通过观看受益。

一些现代教会取消了集体诵读、集体祷告和会众能够参与的诗歌,无论他们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们都是在不自觉地延续这种心态。

结论

吉布森和厄恩吉在引言中写道,这本书的目的是从过去汲取原则,以延续改教家所追求的合乎圣经、三位一体、荣耀上帝的敬拜(xix,73-74 页),而非为了迎合少数对古代敬拜仪式(xvi)感兴趣之人的好奇心,也不是为了推动传统主义(73 页)。

无论现在还是将来,改教家们热切希望看到基督通过人们传讲、祈祷和歌唱的圣言而得荣耀,信徒因此得造就。

以上从吉布森和厄恩吉作品中提取的原则(许多在引言中特别提到)远非穷尽。然而,通读这些敬拜礼仪后,我的结论是,若改教家们今日能够集体向教会发声,他们的核心信息一定是上述罗列的教训。套用雅罗斯拉夫·佩利坎(Jaroslav Pelikan,48 页)的话:让我们不要抱持“活人的死信”(传统主义),而是拥抱“死人的活信”,在上帝的荣耀和信徒的造就中践行这些原则。

* * * * * 

[1] Nick Needham, 2,000 Years of Christ’s Power Vol. 3: Renaissance and Reformation, Revised edition (Christian Focus, 2016). 131.

[2] Iain Murray, The Life of Martyn Lloyd-Jones 1899-1981 (Edinburgh: The Banner of Truth Trust, 2014). 302.

[3] David G. Peterson, Engaging with God: A Biblical Theology of Worship, Later Printing edition (Downers Grove, Ill: IVP Academic, 2002).


译:DeepL/STH;校:JFX。原文刊载于九标志英文网站:8 Marks of Reformation Worship Services.

作者: Mike McGregor
2024-11-14
规范性原则
敬拜
宗教改革
敬拜改革